圓禿不僅僅是一種頭髮掉落的問題,它對當事人的身心影響更為深遠。對很多人而言,尤其是年輕族群,頭髮的外觀與自我形象密切相關。圓禿帶來的掉髮情形往往讓當事人感到不自信,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情緒8,9。
更嚴重的是,這些情緒可能導致強烈的社交退縮,讓當事人拒絕與他人來往,並減少與家人/親友間的互動9。這些情況若未得到及時的心理支持,可能會造成其他心理健康問題,台灣研究表明,圓禿當事人的自殺意圖是非圓禿族群的 6 倍10,因此,現行臨床醫師在評估時,皆會同時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納入評估指標,並做為治療時的重要考量因素5。
慶幸的是,由於圓禿病人的毛囊細胞並未完全壞死,因此在妥善的照護下,仍有機會恢復毛髮生長4。而隨著醫學的發展,圓禿的治療方法也不斷地在更新,除了傳統的外用藥膏、光照治療、免疫抑制劑與局部或系統性類固醇治療之外 (部分療法可能尚無適應症),如今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也成為治療圓禿的一種有效選擇5。
這類標靶藥物能夠透過調節免疫系統、抑制特定的發炎途徑來減少免疫細胞攻擊毛囊的機會,從而促進頭髮的再生11。若出現疑似圓禿的症狀,可參考相關就醫資訊,儘早諮詢醫療專業人員,並配合持續且積極的治療,確保頭髮穩定生長,達到較佳的預後。
圓禿看似只是「掉髮」,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涉及自體免疫系統的複雜疾病1,2,對身心的影響遠超過我們的想像8-10。每年九月是「圓禿疾病衛教月」,讓我們一同了解圓禿,遠離錯誤迷思。
若出現疑似圓禿徵兆,也可透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就醫索引,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意見12,相信透過早期發現、專業的醫療介入以及適當的心理支持,可讓圓禿不再是生活中的障礙,而是成為勇敢面對生活挑戰的起點。